未成年是什么意思?本章内容给大家谈谈关于遇上未成年人指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理解呢。未成年人是指由于未到法定年龄,仍无法独立行使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下面这篇文章将为你提供一个参考思路,希望能帮你解决到相关问题。
未成年是什么意思
未成年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
在其他国家,未成年人被定义的年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2]。中国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2020年5月,最高检等9部门共同建立《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9类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情形,有关单位和个人须立即报案。[3]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4]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作出调整。
未成年人指什么
1、未成年人是指由于未到法定年龄,仍无法独立行使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根据民法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的法定年龄是十八岁。未成年人,尽管是拥有一定民事行为能力,但是具体能力还有限制。未成年人还处于成长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对未成年人有特殊的关注和保护。
2、对未成年人的尊重和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当的财产权利和真实意思表示权;未成年人尚未取得完全独立民事行为能力,虽然受性质和相关法律规定的限制,但未成年人有一定的财产权利和真实意思表示权,具体表现为应征参加职业培训,经许可参与职业”的权利,受影响涉及未成年人权利的事项,未成年人应当通过其父母、监护人参与协商,以便提出见解或真实意思表示;二是社会的司法保护;法律要求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保护,未成年人受到监护或知情认可受伤害的损失,其权利得到保护,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受害损失,可以由父母或监护人依法向相关当事人求偿;三是接受社会教育和行为支配;未成年人虽然有限民事行为能力,但还需要社会教育和行为支配,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支持下完善其自身的个性,以其正当价值的实现;四是社会的物质保护;许多国家、地区有特殊的立法和政策,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物质补贴和政府直接保护的物质待遇,这些物质的保护使未成年人有了经济的保障和生活的依托,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培养其个性。
3、未成年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社会对其有着特别的关怀和保护,尊重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全面发展未成年人的精神文明和身心健康,促进他们成才,是一项必须落实的社会任务。
以上就是为你整理的未成年人指什么全部内容,希望文章能够帮你解决相关问题,更多请关注本站科技问答百科栏目的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