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把镜头语言单个拆开来说了一下,但是我们在短视频创作过程中,不一定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景别一种拍摄方式,就算是一镜到底或者长镜头,也会存在景别上的变化。所以大家在拍摄的过程中,学会了还是要灵活运用,概念是死的视频是活的。有时候通过一些近景或者特写的拼接一样可以表达出全景的语言。大家不要被概念所限制,先想好自己的方向、选题,能表达出自己的拍摄意图就好。
直播、自拍类
直播类短视频并不是说我们要做直播,而是说有一种节目形式,是采取直播自拍的形式。这种形式常见于UGC内容,比如ng家的猫。
从景别上来说,这种形式,本身拍摄特点的限制,一般都会用中景、近景。因为这种视频本身形式会比较单一,只要保证给予主持人和网红足够表现空间就够了,不会太多交代环境、背景、配体。
从拍摄方法上来说,这种方式就是平拍,或者略微的俯拍。通过这样的构建形成一种戏剧化类似于一种模仿摄像头的感觉,这种画面最早运用在网红的直播上。直播是互动性很强的,而这种形式也恰好可以把直播的这种互动性,延伸到短视频上,这也是一种很流行的方式。
短片类
短片类短视频主要是讲一个故事,类似于我们常见的mv。一般拍摄剪辑制作精良,比较有名的IP比如像一条和二更或者像搞笑类的陈翔六点半,他们都是在讲故事。
从景别上说,二更这类短视频类似记录片,往往需要大量的远景全景来交代环境,同时在一些对主人公的采访环节,往往都是采用中景的景别。只有在一些商品或物品的展示时候,才会用到一些较小的景别,诸如近景特写。但是相对于整个故事的脉络,这类视频为了交代清楚剧情,表达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会采用大量视距较远的景别。特别像陈翔六点半,由于是纯故事的叙述,这种大景别的使用会更多更频繁。只有在少数需要刻画人物内心的时候,才会用到近景和特写。
特别是短视频是基于碎片化时间的一种内容传输,在这种短时间和快节奏的视频模式下,远景的使用率并不高。只有在一条、二更这种需要在户外拍摄,并需要交代环境,或者说户外环境对故事主线影响很大的时候才会使用到。往往更多的时候,我们会使用近景来刻画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于短视频的时长限制不需要过多的交代环境背景,另一方面短视频主要的播放设备在手机等移动端。共性在于屏幕小,在小屏幕上,远景别使我们很难看清主体,所以这种景别要谨慎使用。
从拍摄方式上说,短片类视频因为涉及到主体物的大量运动,所以在这种形式中运动镜头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上文中我们提到的运动镜头的特点,合理组合使用。
访谈类(街访类)
从景别上来说,采访类视频动态镜头会很少,一般会采用中景和近景的切换,主要是表现嘉宾的情绪和心理,同时穿插环境和小景别的空镜头。这样的模式相当于声情并茂丰富短片内容,让采访更有趣味性,比如一条节目中的访谈部分就是很经典的例子。
而街头采访则是更多的以中景来呈现,因为这样更多的是交代街访的环境,表现街访的随机性。
从拍摄方式上来说:采访类视频多用固定机位中景平拍来拍摄,还原真实的场视感。一般会选择多机位来拍摄,以便后期镜头的切换。而街访类则是一般会采取手持拍摄,造成一种街头随机的活泼、真实感觉。
主观类
从景别上说:主观类视频使用频率较高的景别是近景。基本上画面就是两只手的动作展现。抛去繁杂的配体与背景干扰只留下主体,这也正适合小屏幕的播放设备。
从拍摄方式上说:主观类视频最常用的是主观拍摄,像是生活技能类的视频life hacker。这种拍摄方式最直观的解释就是有些像cs一类的第一人称视角的游戏。好处想必玩过类似游戏的朋友应该都能想到,就是带入性很强!美食,生活,这些需要动手的视频往往会选择这种方式,这种镜头语言简单,叙事性强,观众有融入感。像新晋网红办公室小野和一些UGC内容等会大量使用这种镜头。
没有花哨的镜头语言,但很清楚的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用户体验很好,内容生产效率高。这也是现在UGC和小野这样的PUGC内容拥有高播放量并且受到用户粉丝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