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对中台的这一举措,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台战略是否还有意义的大量质疑和讨论。
中台战略真的是一场骗局和闹剧吗,中台还有没有未来呢?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说说我的一些方法。
阿里拆中台
- 其中,技术中台的“数据中台” 部分,独立成了子公司爱橙技术,新公司需要自己开拓业务和市场,自负盈亏。
- 技术中台的“业务中台” 各团队,并入了淘天集团(即淘宝天猫商业集团),按照具体业务如营销、交易等,与原淘宝的技术线团队合并。
- “组织中台”中的客服、人资和财务、市场等职能能力,则分流到各个子业务集团之中。
阿里为什么要拆中台
阿里巴巴拆分中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 一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
- 二是为了提高各业务集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而过去的整个集团的“大中台”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业务线的创新能力和试错空间。
因此,在中台体系成熟,环境发生变化时,阿里通过拆分中台,让各业务集团拥有自己的技术和职能建制,从而提高各业务集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
拆分不意味着放弃
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阿里拆分中台意味着什么?
首先,阿里巴巴的中台体系,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帮助阿里巴巴实现了快速而持续的发展。根据阿里巴巴2022年财报显示,阿里巴巴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了10.8亿人,年度交易额达到了9.2万亿元人民币,年度收入达到了7,1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
第三,,阿里在8年后的今天,做出拆分中台的举措,并不是简单的放弃中台战略,而是对中台战略的一次调整和优化。将原本集中在中台系统中的数据、技术和能力分散到各个业务线中,让每个业务线都拥有自主权和决策权,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定制化和优化。这样做既可以保证每个业务线都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又可以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中台还有未来吗
中台战略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阿里,今天将集团的中台给拆了,那中台还有未来吗?在未来,企业还需不需要建设中台了,以及你的中台也是不要拆了呢?
中台战略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其目标是通过复用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
也就是说,在拆分后的架构下,各业务集团仍然可以建立自己的技术和业务中台,并与其他业务集团进行协同和共享。
这样既保证了资源的复用和协同,又保证了资源的灵活配置和优化利用。
譬如,在金融领域,蚂蚁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零售领域,京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些企业通过开放自己的技术、数据、资源等能力给外部合作伙伴或客户,实现了价值共创和共享,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中台隐入暗能力
当然,在中台的实践之中,也会面临着问题和挑战。譬如:
- 如何平衡中台与前台之间的关系?
- 如何评估中台对前台带来的价值?
- 如何避免中台成为信息孤岛或者权力寡头?
- 如何保证中台能够持续创新和升级?
可见,没有一种固定不变、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中台模式;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阶段都需要根据自身需求来调整、优化、创新自己的组织架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台战略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创新驱动、价值创造等优势。
中台并没有彻底失败,只是其已经隐入为组织的暗能力。
写在最后
因为,回归到中台的本质来说,能力体系的复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具有价值的。
我相信,在未来,“小前台” 依然会有无限的可能,“大中台” 也依然会有无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