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清醒的程序员之破解内卷漩涡

科技资讯 投稿 4900 0 评论

做个清醒的程序员之破解内卷漩涡

阅读时长约 12 分钟,共计 2764 个字。

如果追根溯源,内卷其实也是一个舶来词,它的英文是“Involution”,即“内卷化”。如果用生动一些的图形来描述,内卷其实就是围绕圆心,由外向内旋转。

看到这样的描述,你会联想到什么呢?

无论外卷还是内卷,它们原本都是数学和天文学的概念。只是后来,这种规律也适合描述人类社会,所以才产生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行业内卷”之类的词。而且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已经把“内卷化”用于描述社会学和历史学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图书馆翻看类似的书籍,在某些阐述农业方面的著作中都会发现“内卷化”这一词汇。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内卷并不是啥新鲜玩意儿,它在人类社会中,已经存在了大几十年了。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1.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
  2. 为了免责,被动的应付工作也是内卷;
  3. 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也是内卷;
  4. 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5. 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制度性的内卷;
  6. 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内卷。

我们不妨一起复盘一下各自的工作经历,是不是在某些时候,不自觉地就开始卷起来了呢?

比如第一个,精益求精本来是好事儿,但如果出于无意义的目的,那好事儿也就不成为好事儿了。就好比前几年流行的那个段子:“我要个五彩斑斓的黑”,这不是神经病吗……

后面的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还是那句话,大家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看看自己有没有在做内卷化的事情。

我的答案是:如果做某件事情,不会有人受益,那就要当心了,很可能正在处于内卷漩涡之中。

“外卷”的英语原文:“Evolution”,它还有另外的含义,就是“进化”、“革命”。也就是说,当内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革命性的进化,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受某个人或是某些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你看,这像不像现在的职场形势?像不像那些鸡娃式的父母?

当内卷化发展到极限,就会转向外卷。还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多农民受不了在内卷的环境里打转,于是选择参加红军。当时的国民党失去政权,时间上就是在三十年代农村内卷化的时候开始的。刚才我也提到了,内卷化的反面就是外卷,是进化,是革命。

你看,这个世界发展到今天,哪还有什么新鲜事儿。把历史翻开,总会找到些许影子。

我个人的建议,就是要认清形势。现在,ChatGPT在国内正火,很多人蜂拥而至。但是,清醒的人不会选择它,你知道为什么吗?

有人说,算法会优化,会让消耗变少。这话一半对,另一半不好说。算法确实会提升效能,但是问题的复杂度也在上升,所以最后的能量消耗会上升还是下降,还真不一定。

还是回看历史,美国有一段时间陷入淘金热,很多人争先恐后去淘金,结果真正发财的没几个。反倒是卖牛仔裤和水的,赚了很多。说到这,大家明白了吗?

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我记得自己曾经在写代码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折腾了大半天也不行。想请教旁边的人,结果问题还没说完,就知道该怎么解了。自己应对问题的时候,面对的是问题,身在局中。向别人请教的时候,面对的是自己和问题,身在局外。换一种视角和思维方式,问题可能就解开了。

当然,光看到这些可能性还不够,还需要具备去尝试的能力,也就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关于如何打造自己的能力图谱,构建强健的核心竞争力,我日后再做分享。

总结一下,内卷(involution)起源于数学和天文学,后来用作描述社会现象。如果做某件事情,不会有人受益,很可能正在处于内卷漩涡之中。若要破解内卷,走出漩涡,可以请全局视角来帮忙。探索内卷之外的更多可能性,掀起一波进化的革命,方可打破内卷漩涡循环。

编程笔记 » 做个清醒的程序员之破解内卷漩涡

赞同 (20) or 分享 (0)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表情
(0)个小伙伴在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