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长约 12 分钟,共计 2900个字。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我的个人建议是:科学地践行一万小时定律。
简单换算一下,如果按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的话,大概需要五年的时间。
所以这些公司其实也就是为了做出好一点的产品,无意或有意之中,把锤炼产品的时间快速地堆到一万个小时。
回顾我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其实刚毕业时候以及毕业后前几年的时候,我压根不知道这个定律,更多是性格使然。
凭着这股“轴”劲,才让我的技术水平越来越精进,甚至后来跨界出版了技术图书,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技能树。
其实,我自己在28岁的时候,也没啥成就,依然是个奋战在一线的程序员。所以这一万小时对于我来说,其实也并不能完全这么算。那么,一万小时定律真的不靠谱吗?
虽然“一万小时”定律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事情,但实际上,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还提到了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这另外三个要素。
运气的话呢,可遇而不可求,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受到了上天的眷顾。所以不要迷信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大,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三个帮”里面,运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呢,也别过度依赖运气。换句话说,成功的时候别吹嘘自己,失败的时候别怪罪运气。
虽然智商、运气、家庭环境和坚持不懈的一万小时都是成为行业高手的前提,但即使加在一起仍然不构成充分条件。还是那句话,有的人把这一万小时给用错了,那无论怎样坚持,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首先要说的,就是不要停留在舒适区。举个例子,光抄写英文26个字母,抄一辈子,也无法流畅用英语沟通,但这坚持绝对是超过一万小时了。所以,如果已经熟练掌握了某项技能,想要更加精通,就不要重复。
另一种使一万小时定律失效的方法是失败后不懂得总结经验教训,总觉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结果一直在低水平地重复。努力了半天,看似很拼,其实仍然不够精进。
这方面给我打击最大的就是做菜,中国菜其实很多外国人都很喜欢,但要走出国门,总是困难重重,外国人做出来的中国菜总感觉不对味。其实何止是外国人,我自己按照菜谱做出来的,我自己都不一定爱吃。在我眼里,那本菜谱根本就不是给初学者看的,因为那些“适量”、“少许”等等,初学者根本不懂掌握火候。等初学者能掌握火候的时候,或许也就不怎么需要看菜谱了。
反观像肯德基、麦当劳却能顺利走向全世界,为啥呢?因为他们有标准化流程。即使是没做过饭的人,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做出口味差不多一致的食物。这种标准化流程,内含完整、细致、可操作的方法论。只要按照这本“操作手册”来,稍加练习,就能做出个八九不离十了。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有其他文明来到地球,它们拿到这本“手册”,也能尝到地球的美味。
说完了这两点,继续说第三点。
有的人在自己的行业很厉害了,所以就不自觉地排斥周边领域。就好像Java里面的继承,从父类到子类,是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某个领域成为高手,只能算是在某个子类范围内混得还不错。如果不多关注相似的子类,整个人的思想会永远困在某个子类的范围中,看不到更抽象的维度。
可喜的是,由于之前一直做Android用Java,熟练一门语言之后,再学习其它编程语言的时候其实是上手非常快的。当然这种“快”是停留在应用层面,对语言本身的设计理念感受还不算多,但这对于使用新语言开发产品而言基本上算是够用了。
说到总结经验教训,我是印象笔记的忠实拥趸。从2013年开始注册使用,一开始用的是免费账户,后来付费购买了高级帐户。截止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刻,这里面保存了4.76GB的数据,是这十年来我的“备忘录”。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用好一万小时定律,在自己的领域中成为大师。